合作热线:17357178899

11474蒙特卡罗

行业动态专注于分布式水处理解决方案

“以水治水”,到底效果如何?发布日期:2015-10-27

京杭大运河,是杭州在西湖之外的又一张城市名片。

  

这条“至今千里赖通波”的古河,和杭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特别是家住城北的市民,谈起运河来,话语间往往有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感。

  

如何提升运河水质,也是不少人关心甚至主动献计献策的一个话题。

 

如果有这样一个“净水器”,每天能“吐”出一万多立方米的清澈河水进入运河,听起来是不是很棒?这一梦想即将成为现实。记者了解到,包括杭州市第一条生态示范河道后横港在内,拱墅区红旗河、连通港、十字港这一片水域,就将被打造成这样一个“天然净水器”,每天将一万多立方米清洁河水排入运河。


蓝图

打造天然“净水器”

每天为运河输送上万立方米清水

后横港位于拱墅区祥符街道湖州街北侧,属于红旗河片区内一条流域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内河。

  

2013年,后横港通过杭州市城管委河道监管中心验收,成为杭州首条生态示范河道。

  

采用投放食藻虫-曝气增氧-种植沉水植物、投放鱼类建立完整生态系统的“三步走”方式治理的后横港,治理完成后,河水基本为Ⅲ类水质,大部分指标甚至能达到Ⅱ类,现在已经是居民家门口一条能游泳的河了。

  

水草多了、河水清了,后横港引来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。在2014年2月15日《人民日报》的头版头条中,就曾提及杭州的后横港“水清鱼欢,岸绿人乐”。

  

然而,聚光灯没有照亮的地方是:治理完成的后横港,虽然生态系统建设成功、水体自净能力强,但与周边河流鲜有流通,水体交换很少。

  

不客气地说,虽然治理颇见成效,但后横港仍是一条“固步自封”的河道,清是清了,但仅限于一河之清。

  

“当时我们就在考虑,不但要治理好一条河道,还要通过治理完成的河道带动整个片区的水质提升。”拱墅区城管委河道监管中心副主任袁正国告诉记者,关于红旗河片区包括后横港在内的整个小流域改造计划,他已经准备了三年。

  

在袁正国的计划里,红旗河片区是一个整体:包括已经完成生态治理的后横港和连通港,以及尚未开始生态治理的十字港和红旗河在内。

  

这四条河道加起来,水域面积超过十二万平方米。在工程完工后,这一水域,每天将从西塘河内补充一定量的V类~劣V类水,并向运河排出清洁水体。

  

这个原理,是不是很像净水器?没错,如果工程顺利的话,这片水域,将成为一个水域面积十多万平方米、每天能将一万多立方米清洁河水排入运河的大型天然净水器。

  

“三步走”计划

第一步:封闭河道,让河水初步返清

  

那么,这个大型天然“净水器”如何打造?让记者为你一一道来。

  

在后横港和十字港的交界处,能看到相当明显的“阴阳河”现象:至少Ⅲ类水质的后横港河水清澈,尚处于劣V类水质的十字港河水则呈暗黄色,水质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

记者了解到,作为这个大型“净水器”的一部分,目前,十字港和红旗河尚未开始生态治理,而后横港和连通港的治理已经完成,所以四条河道目前被人为隔开,暂时处于封闭状态。

  

十字港和红旗河的生态治理工程,将在年内开工,预计明年上半年可见成效。

  

如何让劣V类水质的十字港和红旗河返清?这就要请出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几样治水“武器”了。

  

针对红旗河和十字港河水富营养化的现状,拱墅区城管委工作人员分析,生物控藻引导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,比较适合这两条河的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。

  

前段时间,这两条河已经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清淤工程,挖出了许多河底的淤泥。而接下来的治理,还是让“食藻虫”打头阵:

  

控藻生物(也就是常说的“食藻虫”),投放到水中后,将摄食消化水体中的藻类、有机颗粒和悬浮物,使水体透明度增加,光照可进入水底。

  

投放过程中,还会通过曝气增氧的手段,增加水中含氧量。这些手段,都能有效减少河水浑浊。

  

第二步:在四条市河的河底,打造“水下森林”

  

食藻虫完成了工作,下一步就是种植水草。

  

河水不那么浑浊了,阳光能透入水底,就有了种植沉水植物的条件:沉水植物可吸收大量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,并形成“水下森林”,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水体生态自净能力。

  

这也很好理解:水草扎下了根,河泥就不容易往上翻,鱼虾和贝类也有了食物。

  

这几条河道种植的沉水植物,以四季常绿型矮苦草、改良轮叶黑藻、改良刺苦草这几种耐污性能好的水草为主。

  

等到“水下森林”成形后,下一步就是向水体中引入螺、贝、鱼、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,控藻生物和水生植物又可以被鱼、虾、螺、贝等高级水生动物吃掉,通过食物链把水体水中的氮、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。

  

生态系统的建设,是河道治理的关键。只有生态系统完整的河道,才具有足够的自净能力,即使从外界引入一部分水质较差的河水,也不会对水质造成很大影响。

  

等红旗河和十字港的水质稳定后,这几条河道之间也将恢复连通,整个片区的水下森林连成一片,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。

  

这一生态系统,要做到确保有限度配水条件下,片区水质不下降,维持在IV类水标准以上。

  

第三步:启动片区配水,净化河水再注入运河

  

生态系统建设完成了,这片水域也有了较强的自净能力。到这一步,“净水器”的建设算是完成了。

  

下一步,就是让这个大型“净水器”运作起来。

  

从地图上可以看到,这片水域,和其他河道共有五个连通的河道口。在水域西侧,红旗河、十字港、西塘河相连;在水域东侧,红旗河、后横港、连通港与大运河相接。

  

目前,这五个河道口都设有闸站,可以控制水体流动。

  

红旗河-十字港-后横港-连通港这一水系的水位,略高于西塘河与运河。因此,在配水过程中,首先会通过泵站从西塘河提水,注入“净水器”中。

  

如果生态系统建设顺利的话,每天将从西塘河配水1.2万立方米,这些V类~劣V类水在这个小流域内停留约10天进行净化;同时,小流域内的清澈河水,会源源不断地注入运河中——这一过程,可以通过小流域连通运河的几个闸站进行控制。

  

纵深

以水治水的天然“净水器”

能否为杭城内河治理带来新思路?

可能有不少读者会问:这样的天然“净水器”,为什么不多打造几个?

  

对此记者了解到,这样的治理方法,在杭州是第一次使用,没有先例,治理能起到多少成效,还是个未知数。

  

工程的初步设计,是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的。不过,即使是设计院的专家,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把完成治理的城市内河当做“净水器”使用的大胆思路。

  

另一方面,对于运河来说,即使每天注入1万多立方米的清洁水体,对比运河的水量,依然是杯水车薪。

  

按照计划的时间表,今年年底前,红旗河和十字港的生态治理工程将完成招标、正式开工;明年上半年,几条河道生态系统基本建设完成,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和观察后,明年下半年,这个“净水器”就能正式运作起来。

  

“以水治水”,到底效果如何?能不能为杭城内河治理提供一条新的思路,并真正助力运河水质的改善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